分享按钮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研究动态
研究活动
学术动态
培训咨询
学术通讯
商会论坛
  学术通讯
首页学术动态
民营企业:新时代当谋新作为——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学与悟
王忠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8年1月30日

  摘要:

  ▶举凡成功的企业,其发展战略或市场突破,都是基于国家认同或国家战略的依从的。在上下同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民营企业更要主动树立国家战略意识,将自身经营战略与国家战略部署紧密对接,从中汲取前进动能,谋取新的作为

  ▶在新时代谋求新作为的广大民营企业,不仅要更多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经济力量、民间力量,而且还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在健康成长、健康发展方面按下“快进键”、走上“快车道”

  ▶在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伟大征程中,如何抢抓机遇,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质量提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民福祉,考验着民营企业的智慧、勇气和定力

  ▶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做实体、做科技、做金融,还是做人才开发,在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里,都必须学会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同时,还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边界逐渐外移外扩的新格局、新阵势、新风险

  党的十九大极具里程碑意义,一是确立了习近平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确立了习近平时代,即带领全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迈进以“强起来”为突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是确立了习近平地位。十八大以来,经受住更有难度、更有强度、更有力度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改革创新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领导地位赢得了党内外更为广泛而又稳固的认同基础和权威声望,进而为新党章所明确。这必将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党史、国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历史性成就”“历史性突破”“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风雨历程时,多次缀以“历史性”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重大突破、重大变革、重大变化等,如重锤擂鼔,极有厚重感。强调“历史性”,实际上就是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历史担当,强调要勇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凡事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自觉约束或出发点。这样的历史感、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惟有立志高远而又谨慎从事、如履薄冰的执政党才会须臾不离,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它是先进性的深刻体现,是对驾驭任何时代变局充分自信的深刻体现,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体现。倘能时时处处力图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力图创造历史意义、烙下历史记忆,力图书写“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新篇章,就必然大有希望,必然能以独到的眼光和能力于错综复杂中找到“新的历史方位”,界定“历史交汇期”以及“攻坚期”“决胜期”等,让人民所托付的“和谐号”“复兴号”时代巨轮稳稳地驶向胜利的彼岸。

  由此,我们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结合民营企业发展实际,认真学之悟之,必定大有获得感。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们读到了这样的语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其中的“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写进党的纲领性的换届报告,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或许是不无感慨的。当执政党以如此庄重的方式将“民营企业”纳入统筹发展视野,意味着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征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战略安排,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其生机活力。而民营企业自身也应当加强守法、守信、守仁等方面的心智修炼以及更高层次的能力建设,争做合格的,乃至美善高尚的市场主体,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实现更大作为。

  十九大报告从不同侧面先后提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字里行间,人们可反复感受到越来越被大写的“中国”,或者说,“中国”越来越被大写了。用“中国”来定格智慧、方案、精神、价值、力量等,背后则是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砥砺奋进,有十足的底气。而民营企业作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新生力量和“弄潮儿”,历经从无到有、由粗及精、自弱至强的种种蜕变,紧随时代的步伐,在摆脱贫困、满足温饱、实现全面小康等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之后,中国经济要实现“三中高”,即保持“中高速增长”、满足“中高端消费”、“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就要求更多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从中低端迈上中高端,有的还应率先从中高端迈上全球领先端或最高端。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只有数以几千万计的民营企业都自觉地实现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转型升级”,真正淘汰掉粗放的、粗鄙的,乃至粗劣的产品制造和服务方式,才能熬过阵痛,开启新格局,实现新作为。

    十九大报告还在通篇13个部分的不同着墨处,相继提出要构建“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等,要创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以及“现代化强国”等。这一系列构想虽然大多并非首次提出,但如此密集地集中呈现,则特别让人感受到治国理政日益系统化的宏大气势,以及革故鼎新顶层设计的缜密与开阔。而至关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本质上均属国家战略安排的宏大构想,对于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而言,可以说无一不蕴藏着成长空间或发展机遇,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经验证明,举凡成功的企业,其发展战略或市场突破,都是基于国家认同或依从国家战略的。在上下同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民营企业更要主动树立国家战略意识,将自身经营战略与国家战略部署紧密对接,从中汲取前进动能,谋取新的作为。否则,自闭于祖国和人民朝向强国目标进发的伟大征程之外,很可能将一事无成或沦为夭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行动,举世瞩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新理念,更为各方响应热烈,仅联合国就已多次写入相关文件。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将此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即“14个坚持”)之一。而且,在整个报告的13个部分中,还专辟一个部分,即第12部分,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论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通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外交思想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分量!

    毫无疑问,从倡议“一带一路”,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认识仍有一些滞后。比较典型的疑惑是,会不会“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认为我们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必须首先将自己的财力、物力等都用到解决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上去,然后再作他论。这种想法,过于机械,不是辩证思维,所以显得格局不大。

    应当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种战略构想。一方面,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合作,而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我们已经尝到了打开国门的益处,今后应当更有深度地融入外部世界。而且,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已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人家的田”未必都是人家种,“自己的田”也未必都是自己耕,两者的边界已日益模糊。因此,“种了人家的田”,不见得非要以“荒了自己的地”为代价,而且,“人家的田”是各国人民大家一起种,不是光等着我们去种,我们只是参与其中的一部分耕耘者。因此,完全可以是“种好人家的田”与“耕好自己的地”两者兼容。这也恰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崇高目标所在。

  当然,在我们“自己的地”里,确实还有很多问题,荒芜、污染、毁损乃至破坏等等乱象远未退出公众视野。比如,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虐童事件、雪乡宰客、公然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种种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与甚远。再拿民营经济来说,眼见着有那么多的政策、条文出台,却依然没有太多的获得感,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依然不那么强。这说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中梗阻之弊,应当从十九大报告部署的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找出路,以切实提高治理质量和治理效率。否则,如何适应得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然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倒逼效能。也就是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来说,本身就应是一种带动、一种激励——带动和激励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或做得更好。有问题不怕,暴露问题也不怕,问题暴露了反倒可能治理得更快。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当时我们的底子看起来也不那么过硬,也顾虑重重,怕“狼来了”受不了。但是,加入WTO之后,其倒逼效能出乎意料,促使我们加大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最终经济建设登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不仅没有被“狼”吞噬,而且学会了“与狼共舞”。今天,时代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到减贫贡献、绿色贡献,再到发展经验贡献、社会治理经验贡献……直至提出构建人类共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中国总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召唤,这是一种“动力变革”,需要大智慧。与此同时,发挥其倒逼效能,鞭策我们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或做得更好,加速构建和完善中华民族自身的命运共同体,也需要大智慧。而进一步说,中国只有发展得更好,才更有能力塑造和影响世界。

    在新时代谋求新作为的广大民营企业,不仅要更多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经济力量、民间力量,而且还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在健康成长、健康发展方面按下“快进键”、走上“快车道”。那些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做法,那些偷税漏税做假账的做法,那些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路径依赖,那些不尊重员工、不尊重劳动、不努力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资本任性”……相形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已显得极其不合时宜,应当坚决摒弃才是。这就是应有的倒逼效能。



    十九大报告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战略判断力,对发展阶段、历史拐点、时代变化等方面的战略把握都十分精湛、准确。比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又如,“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如,“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重要判断,既符合国情又切合实际,因此,一俟提出,就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认同度。

    民营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大军。因此,务必认真领会这些重要判断的深刻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其中尤其要弄懂弄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民营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

    离十九大闭幕时隔不过两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做出部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工作”,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等。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就不啻是具体而又非常利好的发展导向。

    何谓“高质量发展”?在我看来,也就是能够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审时度势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持续稳增长(稳定在中速增长或中高速增长)但增长质量和效益迈上中高端水平的发展。要推动这样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过去对于经济增速的过度关注,真正回归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上来,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当然,也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营造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激发其富民强国新活力。

    高质量发展,也是全方位的发展,是“内”“外”呼应、良性互动的发展。民营企业不能仅仅要求外部环境优化,而更应眼睛向“内”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也就是说,必须痛下决心与质量低劣的产品彻底告别,与质量粗糙的管理彻底告别,与质量一般化的经营或经营模式彻底告别。这就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质量,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要高质量发展。

    “惟创新者强”。我们不得不看到,旧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正在接受挑战并面临颠覆。正如有人所描述的那样,当今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是网上房屋出租平台,它自己却不拥有一间房屋;最大的“资讯”平台是社交网络,自己却不发布任何新闻内容;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是网约车平台,自己却没有一辆出租车;最大的零售商是电子商务网站,自己却不掌管任何仓库……越来越丰富的业态和模式创新,不仅是从无到有把“0”变成“1”,也是把“1”变成“n”,正在更宽广的维度重塑世界。所以,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求民营企业成为更有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法治保障,还要有商道护航,还要有新型“亲”“清”政商关系的构建。因此,民营企业要听从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潮流,就意味着必须有高质量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高质量的人品和信誉坚执、高水准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更加坚定不移的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必须让灵魂高洁并决不掉队于急匆匆的脚步之后,努力为全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创造更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在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伟大征程中,如何抢抓机遇,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质量提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民福祉,考验着民营企业的智慧、勇气和定力。  



  学习十九大报告,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中国正走在密集进行体系化建设的大道上。这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因为没有意识清晰、设计缜密和推动用力的体系化建设,就不可能获得实至名归的高质量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体系”一词共有77处之多,比如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权力运行制约和监察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人民军队组织框架和力量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乡村治理体系、地方税体系等等。这些体系倘能一个个地建立起来、健全起来、完善起来,就表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趋于结构化、有序化,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均会大大增强,从而迎来一个真正的现代盛世。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在如此密集的体系化建设中,民营企业应当积极争做参与者和推动者。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等,跟民营企业的关联更为直接。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发展方式更加科学高效、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增长动力更加注重创新、宏观管理更加健全完善;而与之相应的产业体系则主要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为标志。我们要在新时代谋新作为,就必须充分认识体系或体系化建设的价值,为“强起来”凝聚起变革的力量、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我认为,为了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建设,民营企业在当下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有准备参与既关乎宏观也关乎微观的“三战”:一是集中度之战,二是品牌化之战,三是全球配置资源之战。

    从集中度来看,我国许多行业的散、小问题虽己有所改善,但至今仍然比较突出。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的《201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百强企业销售额市场占比快速上升至40.8%,创历史新高,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业内普遍认为,房地产的“白银时代”来临,项目并购凶猛,市场重构寡头竞争规则。有人甚至预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越来越像是大象之间的游戏”。大批中小型的开发商将主要是“拾遗补缺”,或做配套服务。在中国,像房地产业这样的行业集中度,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但迟早会到来,因为它符合规律、代表着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新态势。

    行业集中度是产业组织学中的概念,主要用于观察、分析行业竞争与垄断状况。行业集中度一般受制于行业生命周期、进退壁垒、政策环境、技术水平等复杂因素。在我国,很多行业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特征,进入门槛低、监管粗放,拥挤着成千上万甚至数以十几万几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即使是排名最靠前的企业,其市场份额也往往占不到整个行业的千分之一、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缺乏真正的行业“领头雁”。因此,企业之间过度竞争、拼价格、拼消耗现象严重,行业律动的规范化、稳定性和健康度都很脆弱,很容易风吹草动深受影响……对照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的要求,这种状况已明显与结构化、有序化发展趋势相悖。接下来,很可能将出现新一轮并购重组热潮,不是你“集中”我,就是我“集中”你,各尽其能、各显身手,以此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化、规划化水平乃至国际竞争力。这个过程比较严酷,但不可避免,而对于很有作为的民营企业来说,又意味着新的腾飞机遇。

    从品牌化看,在世界各类相关榜单中,具有中国血统、中国元素的知名品牌越来越多,但是总体而言,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品牌集群以及广泛认知度、美誉度相比也多少有些囊中羞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需要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作为支撑,因此,民营企业热衷于创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应聚焦于创牌,也就是说,要致力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要学会不遗余力地将各种资源都集中配置到创建品牌上去。“无品牌,毋宁死”,这就是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建设非常吻合的现代理念。

    今后的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体现为有无品牌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层级高低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外品牌之间的竞争。曾经名噪一时的“非常可乐”“中华牙膏”等中国品牌,不少被洋品牌一一猎杀,为什么?因为洋品牌的层级更高、实力更强,竞争也更强势。而品牌的消失,本质上就是市场的丢失;品牌化竞争,当然也就是市场或市场份额的竞争。

    品牌,应是优秀企业特别是卓越企业自始至终的坚守,甚至可以说是承载从优秀到卓越的最直观的载体,因此必须高度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对任何偏离和偏差存有侥幸。品牌,只对老老实实的企业忠诚,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对它怀有老老实实的忠诚。品牌,是真实对于虚假的战胜。一个知名品牌的屹立,具有无敌的力量,往往也是一国强大的标志或名片。在中国,倡导品牌的创建,还意味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和遵纪守法水平的提升、国际形象的提升,以及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兼备。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央视何以不惜于黄金时段推出“国家品牌计划”的公益广告。

    从全球配置资源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不可能不放眼全球。我国地大物博,但很多品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要走向强大,中国社会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建成高收入社会,还要满足那么多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怎能只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打转转?因此,我们的产能、资金以及管理、文化等等都应鼓励“走出去”,寻找或拓展相应的价值实现空间,这是时代性选择。

    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做实体、做科技、做金融,还是做人才开发,在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产业体系里,都必须学会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同时,还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边界逐渐外移外扩的新格局、新阵势、新风险。所谓全球配置资源之战,具体地说,就是技术资源的争取、人才资源的争取、市场资源的争取。谁有本事合情合理合法地获得这些资源,谁就会打开又一片全新的加快企业发展壮大的辽阔疆域。

    好在党和国家已经为我们做了非常厚实的铺垫。充满智慧的中国企业不仅应尽力避免重演国内市场已上演过多回的无谓的“内斗”戏,相反,还将在雄风劲吹的“走出去”中为美好中国的全球形象提供一份塑造力。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链接 | 研究所介绍 |
本网站内容未经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许可 不得转载或引用
Copyright www.bijia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 苏ICP备13047341号 你是第 个访问者